歌剧《青春之歌》:用音乐还原那个年代的历史面貌

北京日报   2023-04-30 15:17:54


【资料图】

对于一部根据中国经典小说改编创作的中国原创歌剧,许多观众在走进剧场前,也许抱有听到“民族风格”的期待,但《青春之歌》显然让人出乎预料。4月27日至5月1日,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《青春之歌》迎来首轮演出。作为国家大剧院制作推出的第100部剧目,它注定要留下些特殊的痕迹。

林道静与余永泽婚礼上浪漫的圆舞曲、王晓燕的花腔……作曲家张千一把《青春之歌》的总体音乐风格定位为浪漫主义晚期。《青春之歌》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,“那正是包括音乐在内的中国文化全面受到西方启蒙的时期,我们应该找到那个时代的听觉符号,观众们一听到这部作品的音乐,就应该能感受到当时的文化气息。现在回头去听冼星海、贺绿汀、聂耳等前辈在那段时期写下的《在太行山上》等作品,可以感受到,他们都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。”

“中国当时的音乐还没有民族化,大众歌曲中很少有特别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。”张千一说,“浪漫主义晚期的风格,和那段历史很贴切。”主创团队把音乐作为《青春之歌》重要的“年代标识”,以此引领观众们准确地步入那时的时代氛围。张千一同时在音乐中融入了上世纪30年代大众歌曲和群众歌咏的手法,以及20世纪已然产生的一些创作手段。在丰富的音响效果中,《青春之歌》想要“准确地还原近代中国的历史面貌”。

还原与致敬的意味,在《青春之歌》的尾声部分达到了高潮——投身革命的王晓燕壮烈牺牲,而像她一样以身殉国的青年人还有太多太多。黑白的人物影像浮现在冰屏上,他们静默不语,肃穆凝立,《长城谣》的合唱歌声在此时响起:“万里长城万里长,长城外面是故乡……”虚与实,生与死,在这里交织了信念的长城。

“创作时,我们认为剧中应该出现那个年代真实的声音。”张千一说。但“真实的声音”到底选择哪一种、哪一首,他曾有犹豫。在这个片段的剧本上,编剧赵大鸣列出了几首当年的爱国救亡歌曲供他参考,有《五月的鲜花》,有杨沫写下的一段类似歌词但未谱曲的文字,也有《长城谣》。张千一苦思冥想,“有一天看电视,正好看到类似的场景,背景音乐就用了《长城谣》。”贴切、震撼,张千一突然有了灵感:受到革命思想启迪的林道静经历了一系列变故,内心的情感积淀到了极限,她再也无法抑制为国家献身奋斗的冲动,长城,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,在这个节点上,“其他歌曲也许都无法留下像《长城谣》一样深刻的烙印。”而《长城谣》也印证着张千一对那个年代音乐风格的探寻,“这首歌曲虽然五声化,但和声一配上,仍然听得出很深的西方影响。”

要用音乐还原并尊重历史,“民族风格”是唯一选择吗?歌剧《青春之歌》或许能留下一些思考。
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

记者:高倩 方非

流程编辑:u008

相关资讯
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