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微速讯:痛别,86岁离世!世人皆知其父兄,却不知其毫不逊色

钱江晚报   2023-05-21 13:15:54

翻译家、傅雷次子傅敏于5月19日晚19时离世,享年86岁。

对公众而言,“傅敏”是一个陌生的名字,公开资料也非常少。

曾对傅敏先生作过多次访谈的资深媒体人顾村言说,“相比傅雷的长子、钢琴家傅聪,如果不是多次重编《傅雷家书》,二儿子傅敏似乎算得上一个隐者。”


【资料图】

诚如斯言。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,傅敏对父亲的理解,可能是更加丰富的。他编撰的《傅雷家书》,没有惊险曲折的情节,没有耸人听闻的秘事,然而四十多年过去了,人们对它始终爱不释手:一次一次再版,当它刚在书架上露面,便一售而空。2020年傅敏先生最后一次编《傅雷家书》(四十周年纪念本)和(父子两地书),该版本于2021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。

作家叶永烈先生在报告文学《傅雷与傅聪》中描述,傅聪更多地像他的母亲朱梅馥,而傅敏则酷似父亲,甚至可以说是傅雷的“拷贝”。“没有著书立说,没有琴声震世,但是他丝毫不逊色于他的父兄。”

善良温厚,不争不抢

许多人从小就读过《傅雷家书》,读完以后都希望自己有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父亲。

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就是其中一个读者,这位15岁考入北大地球物理系的神童,青年时代读过两本对他影响非常大的书,一本是《爱因斯坦》,另一本就是《傅雷家书》。“我读了(《傅雷家书》)以后,特地把书里的很多英文标注(翻译)出来以后,寄给我爸,‘看一看人家怎么当爸爸的’我就那意思。”

但是哪怕大部分《傅雷家书》的读者,可能起先都难注意到这本书的编者叫傅敏,他也是傅雷先生的儿子。

当年吴国盛的爸爸读了《傅雷家书》说“我觉得这书写得一般。”不知道这其中,是不是有一个父亲对自家教养方式的独立见解。

也不知道傅雷先生会对这些评价怎么反应。但是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,傅雷给予爱的方式可能是不太一样的。对于小儿子,他的情感非常复杂。

傅敏上初中时,他也想要像哥哥一样报考音乐附中。但是这个要求被傅雷拒绝了,理由是家里只有条件培养一个音乐家。

傅敏没有学音乐。父亲把钱给傅聪做了出国留学的费用。送哥哥走的那一天,傅敏哭得很伤心。

多年后哥哥傅聪在自传里提到,他回国无意中跟弟弟比手,发现自己的手其实并不适合弹琴,他的手非常硬,但弟弟傅敏的手能够张得很开,非常柔软,这些都是优秀演奏者的必备条件。

傅雷写给傅聪的信中,曾经表露过他对自己偏心大儿子颇为愧疚。

“初期因他(傅敏)天资差,开窍迟,我自己脾气又不好;后期完全放任,听任学校单独负责;他入大学后我也没写长信(除了一次以外)与他。

像五四至五七、五九至现在我写给你的那样的信,一封也不曾给敏写过。无论在学业方面,做人方面,我都未尽教导之责。

当然他十年来思想演变与你大异,使我没法开口;但总觉得对你给的很多,对他给的太少,良心上对不起他。”

后来傅敏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,最终成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员。虽然他比哥哥长得更像傅雷,但是他的性格更像母亲朱梅馥,善良温厚,不争不抢。

傅敏自己从来不提这些事,他也不介意别人问他,你父亲给你写过什么信。他都会特别谈到一封长信,“我翻译了《英语语言史》两篇文章给他(父亲)看,他改了,写了一封11页的信,帮我分析,什么是你心理上的问题,什么是你语言上的问题。”

一切以真为本

后来在特殊时代,傅敏无奈地把父亲给他的许多信都烧了。“但是这封长信我舍不得烧掉。当时我女朋友的哥哥在北大图书馆,交给他保存,之后托人问过他,也没有下文了!”

傅家当年丢失了许多东西,其中有一大部分,是傅雷的艺术收藏。

傅雷先生以翻译家、文艺评论家而名世,其实他更是一位艺术鉴赏家——他与国画大家黄宾虹识于1935年,在其后20年的交往中,这段年龄相差43岁的忘年交友谊,被视作艺坛佳话。傅雷的艺术收藏,有一大部分都是黄宾虹的精品。

1943年,傅雷开始与黄宾虹通信。几乎几天一通信,来信中往往还夹着宾翁的画作、书法。

傅敏小的时候,常见到傅雷在家里看字画,孩子们就跟着看,“他(父亲)希望我们跟着聊天,这种熏陶很重要。”

当时黄宾虹先生的画完全无法被世人理解,换句话说,没有市场价值,但是傅雷觉得非常好,他懂黄宾虹的才气横溢。

长大以后,傅敏也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,能经常跟父亲讨论艺术,他见过父亲收藏的许多精品书画,有华嵒的花鸟,石涛的山水,郑板桥、刘墉的字。“他收藏的一些手札有的并没什么名气,但书法气息很好。”

“从他收藏的东西就看得出他的眼光品位。”

但是还没有来得及谈更多收藏理念,父亲母亲就都离开他们了。这些书画也一度丢失殆尽。在1976年以后,傅敏花了几十年时间,陆续从有关方面取回这些物件,但仍然比傅雷的收藏“少了有一大半。”

“父亲的艺术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是真,一切都是以真为本。人本身要真,做事也要真,画画也要真,不能弄虚作假,不能投机取巧。”傅敏从小也听过许多傅雷对许多人、事的评价,比如评价刘海粟后期的画俗,批评上海美专商业气重……得罪过很多人。

他理解父亲因为真,无法到社会上去做事,“一做事就碰壁,哪里看得惯!”

“实际上,我对父亲的认识,是一步步深入的。在中学时代甚至大学,我认为父亲只不过是个翻译家而已。随着时间推移,尤其在我整理出版父亲的著译后,我对父亲的认识才开始深入。

父亲一辈子给人的印象是躲在书房不问世事,做了大量卓越的翻译工作。但是在我看来,父亲除了在翻译领域的耕耘和贡献,更值得我怀念的是他那高贵的品格。他把人的尊严看得高于一切。”①

傅敏说,父亲从小对他们的教育就是“以人为本和独立思考”,他对孩子们考试什么的不在乎,“你爱考多少考多少。”

傅敏说自己小学时成绩一塌糊涂。“小学差点蹲班。后来到了1948年因为家里到昆明去,到昆明去考学校没考上。算了,我爸自己教我。然后回来以后,凭自己同等学力,考了当时的光华附中,后来考上了复旦。从此以后还是自己知道念书了。从此以后他就不管我了。”②

这些谈话,解释了傅雷给傅聪那封对小儿子充满歉意的信件里提到的事情。儿子有儿子自己的认知。

1979年,傅敏去了英国,一是看望哥哥,二是进修学习。

经过哥哥的同意后,傅敏四处奔走,搜集、整理家书成集《傅雷家书》,于1981年首次出版,当时即成为轰动性的文化事件。

因为这本书,一代代人读到了一位放下父权威严,愿意诚意沟通的父亲。

可是今天再来读这本书,或者了解了背后的一个人,这可能也是我们学习怎样为人子女的机会。

傅敏当年出国以后也没有留在国外,接受了新的教育模式后,他回到国内,继续投身热爱的教师工作,他以“特级英语教师”的名誉退休。

后来有一年,在哥哥傅聪的音乐会现场,观众席一隅,有人认出他是傅聪的弟弟,一名普通老人,面容平静宁和。

傅敏先生没有父亲和哥哥的声名煊赫,但是他同样心怀赤子之心,温厚善良、兢兢业业。作为教师,他桃李满天下,一生不为名利所动,风骨丝毫不逊色于父兄。

相关资讯
最新资讯